国际期货   恒指期货   原油期货

行业动态

新闻资讯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选育阜航麦1号新品种

作者:admin   日期:2022-12-09   浏览:138次

风轻云淡,麦苗青青。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张槐村,刚种下30多天的冬小麦鲜嫩翠绿,生机勃勃。

“今年全村种植小麦7240多亩,平均亩产比去年高出100公斤,亩均增收300多元。”张槐村党总支书记单光辉说,“党的共产党第二十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科技和设备支持,为我国科技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太和县进一步推进和实施良好种子和法律支持,整合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藏粮在地,藏粮在技”让广阔的田野孕育出新的丰收图景。

“脚下的小麦品种叫安科1804,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开发的新品种。今年秋季首次进行大规模示范试验。”“这是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阜航麦1号新品种。今年这里有32个小麦品种,很多都是第一次大面积播种……”一大早,张淮村种粮大户徐潺祥来到自己牵头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向太和县30多名种粮大户代表示范讲解。

徐潺翔是当地著名的粮食种植者。他今年夏天收获了丰收。他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了10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的情况和经验,帮助群众摆脱贫困。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就是让中国人的工作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让粮食农民赚钱、受益、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粮食种植者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民种植各种粮食,共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收到总书记的回复后,我们非常鼓舞,精力充沛。”徐淙祥说,“带动广大小农多种粮食,种好粮食,大家都有这种信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1年,他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承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此后,徐潺祥每年尝试种植10至20个新小麦品种。

良种能实现什么样的高产?太和县农业农村局种植水产管理股股长张守卫在示范讲解现场举例。“这里播种的皖垦麦22号是去年省农科院与徐潺祥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今年夏收亩产800多公斤,比常规品种高近100公斤。”

在徐潺祥等粮食种植者的示范带动下,仅在徐潺祥等粮食种植者的示范带动下,“皖垦麦22号”今年在江淮地区推广的秋种面积超过15万亩。

“试验田约50亩,小麦试验品种400多个。”安徽省农科院皖北研究院试验田位于太和县,试验员陈阁阁正在试验小麦新品种,“我们不仅负责新植物品种的测试,创造新作物品种的质量,还负责新品种的选择和推广。”

太和县坚持培育、繁殖、促进育种选择一体化,培育了多种优质小麦、大豆良种,育种小麦43种;与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开展良种攻关,参与良种繁育的企业8家,生产经营主体380多家,建立了8万多亩良种生产基地,年供种量3.2万吨以上;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平均覆盖率超过98%。

天空一出现鱼肚白,徐潺祥的孙子徐旭东就下田了,绕着田垄,反复比较不同播种机播种的小麦生长情况。

“这些田种植品种相同,生长最好的是今年新改造的播种机种。”沿着徐旭东手指的方向,新播种机完成的田地田垄平整,土块均匀,出苗整齐。

“去年干旱时,常用播种机的土壤镇压效果一般,土壤水分流失迅速。今年秋季,省农业科学院推荐了新型播种机,土壤破碎效果和土壤镇压效果良好。”徐旭东说。

回家后,徐旭东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轻松掌握田间土壤水分、昆虫、降雨等情况。孢子捕捉器、农业自动监测控制系统、昆虫自动监测系统也广泛应用于田间管理。

农机升级换代,让赵集乡界牌村顺祥农机专业合作社主席王韶山受益匪浅。“以前使用小型农机,成本高,效率低。”王韶山说,“大型收割机的应用,使今夏小麦机收损失率降至2%以下,按亩均单产600公斤计算,一亩地可多赚60元左右。”

张存全,郭庙镇张浅村农民,共种地40亩。“过去,小地块耕作,机械难找,收成也受到影响。即使在好年,一亩小麦也只能赚500元左右。如今,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播种、植保、收获等一站式服务,省时、省力、省心。”张存全今年也获得了丰收,仅种植小麦的收入就达到了4万元。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太和县今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647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约2.9亿元,造福农民2847户。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142.6万千瓦。

小雨从天而降。小麦越冬前,大雨不是一件好事。徐潺放心不下,冒雨到田间观看,拨通了视频电话。“若持续下雨,可防止田间积水,排水要及时。”视频中,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省农业科技特派员乔玉强说,“目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根系分娩,培育壮苗,要时刻注意苗情和天气情况。”

自2012年以来,从事旱粮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的乔玉强和他的小麦栽培耕作团队,每年都会来这里呆几个月。

“从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特派员不断帮助,确保新种成为良种,让我们的心更加踏实。”徐淙祥说。

只有品质好,产量高。今年夏收,徐潺祥家种植的冬小麦1000多亩,单产总产,质量大幅提升,平均亩产800多公斤,创下新高。

通过优化种植和管理保护技术,蔡庙镇蔡庙村粮食种植者宋庆海也尝到了甜头。今年,宋庆海在自己的大豆田里使用了自己成功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10月,大豆收获,亩产500多斤。自去年以来,同村村民李彪跟随宋庆海学习大豆种植,对改进种植技术带来的变化感到惊讶。“以前种大豆的时候,以为种子撒得越多越好。现在科学播种,光是每亩豆子就省了30元。去年一亩地收了360斤左右,今年用了新技术,收了480斤,每亩收了350元。”

“过去,农民依靠经验探索种植技术,周期长,风险大,也影响了良种的推广。”乔玉强说,“现在太和县,科技兴农唱主角,无论大小户,都看到了向科技要粮的好前景。”

目前,太和县农业科技特派队伍已扩大到292人。通过开展开展工作。“村头科技会”等活动,特派员划片包干,到村里发放“科技明白纸”,现场教授新的种植技术等。冬季闲置时,太和县正在推广应用冬季化学除草、小麦冬季灌溉、防止低温冻害、适当施用青肥等农业技术。

“我们将选择各乡镇1至2个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开展小麦高产示范。通过耕、种、收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努力打造亩产650公斤以上的高产示范田。”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永军说。


风险告知
联系方式
  • QQ: 19384773228
  • 周一~周五: 9:00 am - 10:00 pm
    周六~周日: 9:00 am - 6:00 pm
Copyright © 2021.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