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作者:admin 日期:2023-04-10 浏览:201次
没有盈利,也没卖出几台设备,市场却大方地给了它们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估值。在手术机器人行业里,人们都在期待下一个达芬奇。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将于2025年达到285.1亿美元,而至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61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8%。
尽管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由于中国患者人数众多,以及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旺盛,其在中国仍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快速增长空间。
2020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1%,弗若斯特沙利预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于2025年达到174.7亿元,至2030年将达到70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2.3%。与此同时,国产研发也成为了手术机器人发展的主线之一。2022年全年共有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而在2021年全年只有6款产品获批。
在近日举行的2023机器人科技创新论坛上,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志江表示,“手术机器人的夏天已经来临。”
但与此同时,临床痛点、商业化困局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一市场目前仍然在等待蓄能。
资本助推
政策利好以及国产研发带来的预期,达芬奇的头部地位也迎来了众多国产挑战者。据不完全统计,手术机器人领域中,2022年全年共有15款产品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腔镜有3款,骨科有10款,神经外科2款。国产产品正在打破进口垄断。
产品集中上市的另一端,医院需求也呈现出上涨趋势。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1日,全国各级医院的手术机器人招标公告达89个,同期内,全国各级医院的手术机器人中标公告为55个,涉及手术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配件及耗材、手术机器人维保服务等。
此外,资本也瞄准了这一风口。据统计,2017-2021年,我国手术机器人领域融资次数呈上升趋势,总融资次数为88起,平均每年约17.6起。在2022年,行业共发生29起融资事件,同比微降3.33%,从已披露金额来看,融资近亿元或以上的企业有11家。
从默默无闻到初露头角,国产手术机器人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众多行业从业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现出了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利好之下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铁昌在论坛上分析称,从资本和政策层面来看,行业得到了较多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加剧,大家对健康的需求更为强烈;应用层面来看,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和患者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也迎来大幅提升。
国盛证券认为,未来10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从35亿元增长至282亿元,手术机器人整体市场空间有望从46亿元增长至470亿元,10年走出10倍市场空间。
商业化待解
“当产品取得注册证的时候,只相当于百米的赛程只跑完了60米。”刘铁昌打了一个比方。对于企业来说,注册证是入门,此后的商业化或许才是需要面临的真正考验。
目前,达芬奇机器人所属的企业直觉外科走通了这一条路。其业务收入主要包括系统收入、耗材收入和服务收入三个来源。随着保有量逐渐提升,耗材和服务则成为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2009年,直觉外科耗材及服务营收占比首次超过系统,达到了53.4%,2021年财报中,这部分的占比已超过70%。
想实现这样的商业模式,前提便是需要有足够多的设备销售,而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还在第一步中缓慢前进。
以“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为例,其招股书显示,2016年,天智航骨科机器人销量仅为6台,2017年受政策推动,其销量增至16台,之后两年里进一步增至20台和41台。两年的政策优惠到期后,2020年和2021年,该公司销售手术机器人均为30台,较2019年略微下降。
对另一上市公司微创机器人来说,商业化的进度则更慢些。2022年下半年,其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刚刚实现首台商业化销售,在此之前,该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蜻蜓眼。
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装机直接大幅拉动了业绩收入,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公司录得收入2160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04.8%。
处在IPO进程中的思哲睿和精锋医疗,2022年刚有产品获得注册证,其披露的业绩仍显示主营业务零收入,研发上的巨额投入造成了业绩的大幅亏损。
“大多国产厂商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或初期商业化阶段。”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团队咨询总监张典在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手术机器人前期研发及各环节资金投入大,各公司对于新品研发也在持续投入,而短期内商业化应用也较难实现快速起步,前期较难实现盈利。
微创机器人在2022年的研发费用高达7.56亿元,同比增长93%,虽然营收大幅增长,但其归属母公司净亏损仍达11.4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95.53%。
天智航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1.14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扩大43.15%。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研发费用为1.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比例为10.1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78.47%。
“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期研发的投入较大,骨科手术机器人需要若干产品迭代,才能成为骨科行业基础设施,软件、性能上需要真正实现主动化智能性、各种场景需要全覆盖。”天智航在去年4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
回归临床
虽然从商业化上看,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前景并不明朗,但这个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性,且正处于国产研发的关键节点。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段星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过程,需要进行产品的型检、若干的临床、完成药监局相关规定等,而到达应用阶段,又涉及到医生的操作习惯、医院的采购政策等等,每一个路径都比较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时间。
“我们刚刚拿到证书,刚刚做了少量的临床,而且还没有赚到钱,甚至有的还没有卖几台。”段星光表示,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乙类大型医疗设备(包括手术机器人)的配置采购有明确规划且流程复杂,大多只有大型三甲医院拥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能进行采购,而在有限的情况下医院将更倾向于采购先入市场及临床价值得到验证的进口手术机器人。
据悉,自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2011年获批进入中国市场后,几乎实现了垄断。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手术机器人领域集中度较高,其中达芬奇的腔镜机器人占据市场约93%的市场份额。
“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是逐渐培养术者习惯及接受度的过程,因而会有一定的使用黏性,加之转换成本等因素,因此对于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将更具优势。”张典向记者表示。也有国产手术机器人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众多国产厂商在剩下10%的市场里尝试扩张,难度比较高。
段星光认为,目前来看,国产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的时间很短,接受市场考验不足,积累的数据反馈很少,“一个新产品能够被认可、定型、被大众所接受,一定要经过长时间市场的锤炼。”
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医学人士均认为,回归临床和一线最为重要。“所有的医疗器械包括手术机器人,它最根本的驱动力一定是临床需求,它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临床问题。”刘铁昌表示。
理论上来讲,手术机器人可实现更高的成功率、更小的伤口、更低的出血量及更短的术后恢复周期。如今,底层的技术搭建已完成,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下一步则是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安全性,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具体术式问题作为技术出发点。
段星光指出,未来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一是看得更清楚,通过增强现实等现代化技术的结合提升视觉;二是操作更准确,通过微小且高灵敏的检测和感知设备完成精准的操作;三是本体体积更小,能够更容易适应拥挤的手术室场景。
目前来看,国产手术机器人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进化和迭代,但未来仍值得期待。